4月9日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报了2024年度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工作情况。苏州、深圳、北京等8个城市因政策创新、产业融合、技术落地的综合表现跻身“优等生”名单。当钢筋水泥与数字代码深度交织,智能建造的案例正在从试点城市的“盆景”向全国推广的“风景”演进。
破局:政策工具里的“数字魔方”
当武汉连续两年获评住建部“综合表现优秀”试点城市,当苏州在住建部2024年度智能建造试点工作评估中位列全国第一,其背后是各地“因城施策”打造的立体化政策体系。苏州市印发《关于全面引导应用智能建造技术的通知》,按照“分类实施,重点突破”原则,全面提升建筑工程项目工业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水平。深圳通过政策精准匹配资源,实现98%的试点项目完成率,智能施工装备应用覆盖率显著提升。武汉建立“链长+链主+链创”模式,整合中建三局等龙头企业、院士团队和科创平台,让政策红利转化为技术突破的加速度。这些智能建造政策的探索表明:政策工具既要“筑巢引凤”,又要“放水养鱼”,在监管与创新之间找到动态平衡。
突围:建筑工地上的“科技革命”
走进武汉第四代住宅汉韵公馆项目的施工现场,85%的工序已实现机械化,工期缩短20%;厦门白鹭西塔项目智慧工地里,“空中造楼机”和5G塔吊技术让施工效率提升30%——这些场景颠覆着人们对建筑工地的传统想象。住建部通报中提及的“建筑机器人”,在武汉双柳长江大桥项目中得到集中展现:一体化智能筑塔机、智能焊接机器人轮番上阵,让高空施工“如履平地”。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集成的系统效应:南京矽力微总部项目通过地坪机器人、智能施工升降机等探索人机协同模式,苏州全面推进BIM技术全过程应用,近1800个项目纳入全市BIM监管平台,总建筑面积约2200万平方米,涵盖房建、市政、轨道交通等不同类型项目,这种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的转变,正是“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”对传统建造方式的“降维打击”。
出圈:产业生态中的“协同方程”
当厦门智能建造产业协会聚集起100余家单位,当武汉全球投资促进会单日签约82亿元智能建造项目,这场变革早已超越技术层面,演变为全产业链的生态重构。苏州建成3个省级智能建造产业示范基地,培育15家骨干企业,通过“以硬促软”工作路径,打造“苏州特色”的智能建造产业生态。南京通过动态评估46个试点项目,培育出智能施工升降机、建筑机器人等应用场景。重庆在招投标环节将智能建造技术作为招标择优因素,推动智能建造技术的体系化应用。“跨界融合”的化学反应更值得关注:武汉“城市智眼”低空遥感监测系统深度赋能全市房建工程高质量监管,深圳推动BIM技术与城市规划深度融合……这些尝试让建筑业突破物理边界,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“数字基座”。这些从“盖房子”到“造系统”的转变,正在塑造智能建造产业的新动能。
站在2025年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年的节点上,智能建造的浪潮正奔涌向前,中国智能建造领域将以制度创新为锚、以技术革新为帆,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深蓝海域。
该文章来源于钢构宝APP,请下载钢构宝APP,客服4001392998/四零零--一三九--二九九八 https://www.zwggb.com